国际新闻社消息(李静) 经过对40年卫星图的分析得知,全球现有13810个城市;不同城市发展呈现出7种不同的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世界发展,这些城镇逐渐演变成数个城市群落,协同发展……在今天开幕的第十一届“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发布全球首张智能识别全样本城市建设图。他预言,“单打独斗”的城市已经没有未来,“全球区域”必将替代“全球城市”;而在世界发展中发挥统领地位,“对于上海来说,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智能发展是必然选择。”
单打独斗的城市已经没有未来
“假如说1990年代还是’全球城市’控制着世界城市网络的话,21世纪,单打独斗的城市已经没有未来,’全球区域’必将替代‘全球城市’在世界发展中发挥统领地位。”吴志强开门见山,论述城市群落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和世界城镇化发展的趋势。
他和团队研究发现,从区域环境污染、经济兴衰、智慧化发展、社会公共资源角度看,城市的发展都不可能处于孤立状态,始终是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域的协同和共享,最终才能发展为全球城市,集聚全球人才、资金、信息、技术和市场资源。这个城市群落本身会演变成一个城市生命体,既吸引国际化的资源,也坚持本土化的特质,既有吸纳,也有彼此间的互动呼出,是历史文化、休闲空间、当地劳动力和自然要素有机融合的过程和结果。
用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分析全球40年的卫星图片变化,吴志强团队研究得出,截至今年1月18日,全球共有13810个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城市。对这些城市进行统一标准分析后发现,它们的发展呈现出萌芽型、佝偻型、成长型、膨胀型、成熟型、区域型、衰退型等七种类型,其中佝偻型城市有3601个,占比最大;其次是成长型,有2365个。“如果一个国家的大部分中小城市可以健康发展,呈现成长型,那么这里的整体健康发展就有保障。”吴志强说,可以看出,阿根廷、巴西、中国等国的中小城市有佝偻型发展趋势,大城市的成长性却很明显;与此同时,英国、德国、法国的成长型城市数量在本国城市数量中占比最大,几乎是佝偻型城市数量的2倍。”
从这张新发布的智能识别全样本城市建设图中也可以看到,沿中印国境线的印度一侧是全球密集最大的城镇带,位于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脉的红河流域;世界第二大城镇群落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带,第三大群落是欧洲城镇群,然后是印度尼西亚、日本、美国五大湖区和东西海岸线等群落。
智能和协同发展是支撑长三角区域发展关键
中国有非常丰富的“区域力量”资源,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镇群。以长三角为例,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区域从1975年至今,不断地融合、集聚、联动,逐渐形成一种互动性非常高的区域发展模式。
“上海的金融业和国际化、浙江的民营经济积累、江苏的大型企业力量等,都相互借鉴、互动,形成一个群体。”吴志强分析,与京津冀、珠三角、美国五大湖、大伦敦地区、南欧金香蕉、美国东北部、美国西北部湾区、日本关东-关西等城市群相比,长三角的面积、人口、经济增长率综合排名世界第一;但是,地均GDP、人均GDP和人均专利数综合排名落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抱团前进”。
“没有区域一体化,一个城市就很难迈向卓越。”吴志强认为,未来,智能和协同是支撑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我们将建立长三角智能规划研究院,通过首创的城市智能推演平台,推演城市群落内人口分布、城区用地、公共服务、城市形象、城市群落的发展趋势,并为长三角的智能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他介绍,研究院包括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张江、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国家相关部委,以及来自德国工程科学院、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美国工程院、英国科学院等专家。
发布者:采编中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inews.org.cn/china-news/2018/05/24/archives/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