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卫庶: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卫  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是我们进一步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基本遵循。

中华文明故事是最好的中国故事

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对外话语体系要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主要任务是集中讲好中国故事。中华文明故事,就是最好的中国故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中国大地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图片

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就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

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图片

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就是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正如王巍研究员所介绍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冲破“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桎梏,根据中国的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以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按照这一标准,探源工程提出,在距今5100年到4300年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了文明阶段;在距今5500年前,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的社会上层之间,形成密切交流,形成了对龙的崇拜、以玉为贵的理念,以某几类珍贵物品彰显持有者尊贵身份的礼制。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讲好中国文明故事,就是要讲好、讲更多这样具有原创性贡献的“中国方案”。在今后的国际传播工作中,要以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为重点。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也一定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就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要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目的是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做好国际传播工作,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作者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

发布者:作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inews.org.cn/china-news/2022/07/28/archives/18106

(0)
作者的头像作者i媒体
上一篇 2022-07-28 02:01
下一篇 2022-07-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