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礼乐文明的人文精神及现代意义(郭齐勇)
对儒家礼乐文明的人文精神及现代意义,我总共谈三点:第一点,儒家崇高的礼乐文明体现了他的价值;第二点,礼乐文明是具有宗教性的人文精神;第三点,礼乐文明的现代意义。
广义的礼乐文明,也是孕育儒家的文化土壤。礼乐文明早于儒家的正式诞生。夏商都有礼,西周礼乐制度完备,西周的典章制度、礼仪规范、衣冠文物,大多是经过了孔子之后的儒家所改造、所重塑的。杨宽先生的《西周史》考证西周春秋的各种制度,以及那个时代的贵族组织、社会组织,经过了儒家的理想化、系统化的整理,所以儒家跟礼乐文明是必不可分的。黄侃先生的《礼学略说》里讲有礼之意,有礼之具,有礼之文。他引证《礼记·郊特牲》:“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故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意思是说礼的仪节背后的意义更为重要。黄侃讲:“三年之丧,乃令贤者俯就,原非过情,而毁之者,不知礼意也。”批判丧礼的人,是不知道丧礼背后的意义和价值。他引用《礼记·檀弓》篇子游的回答,讲到丧礼是不可以轻易地去批判的,丧礼的仪文具有细微的意思,后世虽然不能完整地表达出来,实践出来,但是我们不可以以它来非古文,批评古人,所以黄侃先生讲礼的细节蕴含有慎终的微旨。它的意义在于远别禽兽,近异夷狄,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文明。文明就是我们脱离动物的特征,也是我们远离不文明行为的一个规矩。他讲礼之意的重要性,同时也重视礼之具、礼之文。礼具就是礼器,各种器具要辨析。礼文是节文度数,和礼器相比,礼文也非常重要,“三辞三让而至”,这个礼的过程非常重要,否则有些经书的传书里面就会讥讽那些礼具、礼文不懂得的人,所以礼文、礼具懂了,我们才能体会出礼意。所以,礼乐的文化里面有知识系统、价值系统、信仰系统。知识系统就是礼之器具、礼之仪节;礼的价值系统就是礼的意义世界,礼的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都是礼文、礼器中所蕴含的价值与意义,所以礼的文化里面有它内在的价值。
礼乐文明是具有宗教性的人文精神。礼是信仰系统中对于昊天上帝、山川自然神灵的祭祀,对祖宗神灵的祭祀,对人文始祖的崇拜。其实我们讲的礼、礼文化是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差别。不是说外国文化没有礼乐,而是说中国文化具有系统的礼乐,它不只是宗教、法律、法制,它包含有宗教,包含有法制,中国的礼是包含有宗教、政治、伦理、道德、法律的综合,当然它的实质是人文的本质,它强调是人文的教化、人文的感化。礼必本于天,它讲国家的礼非常重要,礼祀兴则天下国家得而振也。所以礼是本于天,列于地,拜于鬼神,达于丧祭,是先代圣王秉于天来治理人情的,所以对于天下,是非常重要的。礼对于天具有神圣性,《礼运》篇指出祭礼要庄严有序,是要迎接上天之神的降临,所以祭礼高于君臣,夫妇等。祭祀最重要的是祭天祭地,天地是人的父母,天地有价值、有宗教性的含义,天神是中国的至上神,对天神的崇拜重于对地神、对山川的崇拜,在祭祀上还有对祖宗的祭祀,人文的礼乐还具有宗教性和超越性。孔门所崇尚的“五至”、“三无”,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马一浮先生认为“五至”、“三无”展示出德性流出六艺的一种动态的过程,由内在的德性,由人的六艺所折射出的真善美是我们人的内在世界,所以六艺不仅是人的本在意义,也是人的德性本质的内在意涵、文化的脉络,所以通过修身崇德才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人。
礼乐文明的现代意义。儒学以仁义为道经,维护社会、家庭的秩序,以群体而言,伦理就是自治,悖礼就是自乱。乐是礼的补充,礼规范我们的身行,乐陶冶我们的内心,“乐由中出故静,礼之外作故文”,“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礼和乐有不同的侧重面,“礼主别异,乐主合同”,礼来调制我们的身行,乐来调制我们的心理,荀子讲礼乐是相互配合的发生。所以《荀子》《礼记》里面所讲到乐和礼,乐来修内,礼来修外,礼乐交错可以恭敬而温文,礼乐教化主要是和谐与提升官员和老百姓的素养的,礼乐之教是与人的性情、日用伦常贯穿起来的,礼乐的功能与其他法律相配合,所以礼乐之中有次序的原理、有交往的原理。法律是强制的,礼性是出自人自然的,靠人的良知、靠社会的习尚就可以推行,若没有礼乐的维系就混乱。人人不知道尊重他人,不知道尊重别人,怎么能知道自律?怎么能提升群体的素养?人类要求的自由不能离开礼乐,礼乐是从社会上升到老百姓的一种行为方式,所以我们今天讲礼乐的重建要以这个为目标。从社会、家庭到个人,我们现在礼乐非常的乱,现在我们的礼是不中不西,这个也是我们礼乐文明中心的任务和责任。
发布者:采编中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inews.org.cn/china-news/2019/05/22/archives/2067
评论列表(1条)
郭齐勇先生,言若鸣钟,卓见独立,真立认识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神所在,礼乐文化,礼樂文明。